高中阶段学习困难程度、强度、容量加强,学习负担及重压明显加重,不可以再依靠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讲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得常识、巩固常识的能力,拟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语文下册必学二教材》,期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你!
高中一年级语文下册必学二教材(一)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步伐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剖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进步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与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升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与直抒胸臆的特征,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办法。
1、重点:
⑴通过剖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进步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与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用途。
2、难题: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括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用情作诗的办法和重要程度。
诵读──鉴赏──讨论剖析──合作探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素〗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
艾青,原名蒋海澄,国内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网盟”。7月由于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风险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如此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家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哄动了全国,并遭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需要准确、了解以外,还应该注意表达出本诗的步伐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点:
第一部分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同情控诉──命悲惨。
第四部分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3、深入研究,领会构思特征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总结: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大家,因为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刚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姓,没名,缺少独立的人格。如此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进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家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办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看上去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总是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强烈,语句却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罗嗦,就很难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4、分段朗读,揣摩领会诗的步伐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步伐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步伐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步伐强烈,旋律加快。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知道,初步领会了诗歌的韵律步伐,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知道,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6、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考虑作者从什么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素〗
1、剖析大堰河的形象。
2、剖析诗歌的表现特征。
〖教学过程〗
1、讨论剖析大堰河形象
1、布置预习考虑题:
⑴从什么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⑵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
⑶为何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止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⑷本诗除去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使用直抒胸臆的办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目前什么地方?
2、依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1题:主要表目前第4、5、8节里。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很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爱抚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有哪些用途。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爸爸妈妈领回到我们的家”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何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这种间接表现的办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尤其是那个梦,表现她具备漂亮、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需要。不过,她非常本分,了解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一直“含着笑”,看上去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点特点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所有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样来看,“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3、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一同品质,她的悲剧命非常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2、赏析诗歌艺术特征
1、是借叙事抒情。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真实存在的很多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比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平时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怀念、赞美、爱戴之情。
2、是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提问:本诗什么地方运用了上述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有哪些用途。
明确:学生可从重点语段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第4、6、7、8、9、11节开头和结尾诗句的反复,第4、6节的对比等来回答。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规范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漂亮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很多反复:表现特有些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成效。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能够帮助表达强烈的感情。
3、激活思维,探究阅读
探究课题:
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看法1、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看法2、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看法3、特级教师韩军则觉得:“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4、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知道了人物形象和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剖析了该诗的艺术特点。这是一首抒情性非常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领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会并学习这类修辞手法。
5、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妈妈写首颂歌。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礁石》、《给乌兰诺娃》等,写一篇评论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
高中一年级语文下册必学二教材(二)
1、《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能够帮助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积淀肯定的人文关怀。
2、《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要紧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备超年代意义。其为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如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1、学生在初中时过去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肯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2、学生已初步拥有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达成的创造力”,可以据此作为解析本文的钥匙。
3、学生对古时候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要,也有与别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程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1、常识与技能
1.借助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征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进步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2、、过程与办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好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解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进步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生活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同意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1.诵读诗歌的要点、办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析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不是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1.新课标需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少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知道课文的思想内容,看重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巧”,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使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方法: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1、明确诵读需要——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采集背景材料,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采集陶潜的有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1、导入课文
大家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不是还有印象?《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大家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析他的归隐情结。
目前先让大家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哪个与陶潜走得近?
2、走进陶渊明
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知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需要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知道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领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依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借助诗体“辞”的特征,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同,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无论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置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譬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合地延长期。
2.教师范读,朗读时步伐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领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怎么样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4.学生依据诗体“辞”的特征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大家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达成生活价值,总是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样陶潜辞官归田是什么原因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是什么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理怎么样?请用我们的话作答。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有关诗句证明吗?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哪些样的情结?
5.小结:唾弃*,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
⑵、涵咏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现在终于可以摆脱了,假如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2、涵咏本段,需要通过涵咏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后达到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哪些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备相同的心理。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孩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置恰不适合?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素,若好,好在哪儿,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何这么处置。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医生写劳动,都是主张其他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医生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觉得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括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怎么看。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没办法忍受*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大家不也体味到济世不能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适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生活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
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领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肯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可以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肯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读:学生齐读全篇,需要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3、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唾弃*、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生活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知道陶潜的归隐情结,知道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4、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解①和2000年版注解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考虑编者这样改动,是不是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1、导入过渡:上一节大家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大家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知道更多的陶潜们。目前就让大家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就。
2、探究性学习交流: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解①和00年版注解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考虑编者这样改动,是不是合理?
1.学生研究成就分类、展示。
2.师生∕生生对话。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看上去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假如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质。需知陶渊明是一位非常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要紧特点,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征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解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大家探究此题的又一收成吗?
3、探究性学习交流: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大家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或许大家读到的只不过陶潜,大家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4、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由于文中体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大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生活所作的哲学考虑,连同他的作品一块,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年代的,他永远是大家保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5、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类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大家心底吧,做到没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不是有哪些触动了你的心弦?那样快点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